股票入門如何開始?本篇由群益吳元元業務經理帶你入門股票!我們將介紹股票如何運作,以及交易成本、收益算法等股票入門基本概念,即使0基礎的新手也能輕鬆搞懂股票,現在就踏出你的第一步,進入投資理財的世界吧!
一、股票入門如何開始?帶你快速了解股票如何運作
在投資股票之前,我們先來了解股票的 3 大組成元素:股票、股份、股權,再說明股票的運作模式,讓你對股票有初步的認識。
📈 股票(Stock)
股票是公司為了籌集資金而發行的一種有價證券。
當你買了一間公司的股票,就相當於成為了投資者(股東),擁有一部分的所有權。當公司盈利時,做為投資者的你,就有資格分得一部分的收益。
📈 股份(Share)
股份是用來劃分公司所有權的單位。
購買股票時,會依照你購買的股票數目,計算你持有的公司所有權是多少比例,最後出來的數字比例就是股份。股東持有的股份比例越大,獲利也會越大。而將股份實體化則為我們較熟悉的股票。
舉個例子,如果一家公司有 100 萬股,而你持有 1 萬股,代表你擁有公司 1% 的股份。
📈 股權(Equity)
股權是指你對公司資產的所有權。
當你持有一間公司的股票時,如果公司發展順利,資產增加,你的股權價值也會隨之上升。股權不同於股份,股份是具體的持有數量,而股權是擁有權的概念,包括你對公司未來收益的潛在權利。
舉個例子,如果一家公司有 100 萬股,而你持有 1 萬股,相當於擁有 1% 的股權,未來公司資產無論上升或下降,你都擁有 1% 的總資產所有權。
綜合以上 3 大元素,我們可以把一間公司的股票想像成一塊土地,當你投資這間公司(買股票),公司會根據你當下的投資金額,分一小塊土地給你(持有股份)。
假設未來公司盈利,決定在土地上蓋一棟房子,除了土地本身之外,這棟房子的部分所有權也是屬於你的(股權),比例取決於你當初拿到多少股份。
二、股票入門基本概念介紹,這 10 大重點筆記起來!
(一)3 大股票入門商品:個股、ETF、共同基金
📌 個股
個股是指由單一公司發行的股票。
投資者購買個股,實際上就是擁有一間公司的部分所有權,並可根據該公司的盈利獲得回饋;但因為個股受到單一公司經營狀況的影響較大,風險和回報也相對較高。
📌 指數股票型基金(ETF)
指數股票型基金(ETF)是一種追蹤特定指數表現的投資標的,簡單來說,就是幫你配好一個包含不同公司的股票方案,你只需要購買 1 次,就能同時擁有多家公司的股票。
畢竟若想透過個股持有多家公司的股票,不僅需要龐大的資金,操作程序也十分繁瑣。指數股票型基金(ETF)反而能讓投資者可以較低的成本,同時持有不同公司的股票或其他資產。
也因為它包含多家公司的股票或其他資產,單位成本也跟著降低,因此具有分散風險的特性。
📌 共同基金
共同基金是一種將多名投資者的資金集中起來,由專業基金經理進行管理的投資方式。
基金經理會依據基金的投資目標,將資金投資於股票、債券或其他資產。共同基金的特點在於由專家管理,並由投資者們共同承擔投資風險。
(二)股票單位怎麼看?1 張、1 股差在哪?
在台灣股市中,股票的單位分為「張」與「股」,1 張等於 1,000 股。
一般投資者買股票時,主要以「張」為單位進行交易。假設一間公司 1 股的股價是 50 元,一次購買 1 張等於 1,000 股,也就是 50,000 元(50 x 1,000)。
若是不想一次購買 1 張,零股交易也是一種選擇。
零股交易讓投資者可以購買少於 1 張的股票數量,為股票購買提供了更多彈性,即使資金有限,仍有機會參與股票投資。舉例來說,假設一間公司 1 股的股價是 50 元,你可以選擇只購買 100 股,也就是 5,000 元(50 x 100),與一次購買 1 張的金額相比差別較大。
(三)股票何時交易?認識股票交易時間
股票交易的時間因市場而異,台股與美股的交易時間有明顯的差別。
台灣股市(台股)的交易時間通常為週一至週五的早上 9:00 至下午 1:30,稱為「盤中交易」時段。而在 1:30 到 2:30 之間,還有一個「盤後定價交易」時段,讓投資者有機會在收盤後進行交易。
至於美國股市(美股)的交易時間則相對較長,在東部標準時間(EST)下,通常分為夏令與冬令 2 種交易時段:
交易時段 | 時間區段 | 交易時段 |
夏令 | 3 月中~11 月中 | 晚上 9:30 至隔天上午 4:00 |
冬令 | 11 月中~3 月中 | 晚上 10:30 至隔天上午 5:00 |
此外,美股還有盤前交易和盤後交易的時段,提供更多彈性的交易時間區段:
盤前交易時間 | 盤後交易時間 | |
台灣時區 | 下午 4:00~晚上 9:30 | 早上 4:00~8:00 |
美國時區 | 早上 4:00~9:30 | 下午 4:00~晚上 8:00 |
了解台股與美股的交易時間,可以幫助你根據自己所在的時區,有效掌握市場動態。
(四)股票如何賺錢?不只買低賣高,長期持有獲利更穩定!
📌 價差獲利
價差獲利是股票投資中常見的獲利方式,投資者藉由「低價買進、高價賣出」賺取買賣之間的價差。
價差獲利的公式為:(賣出價格 – 買進價格)x 賣出股數
舉例來說,假設你持有一間公司的 1 張股票(1,000 股),而當初購買的股價是 50 元,如今你在股價為 60 元的時候全數賣出,就能賺取(60 – 50)x 1,000 = 10,000 元的價差。
不過,因為股票價格會受到市場消息、公司業績、經濟狀況等多種因素有所波動,因此投資者需要具備自我判斷能力,來預判市場走勢,並設定合理的買進、賣出時機。
📌 股息獲利
除了價差獲利,股息獲利也是投資股票的一種賺錢方式。
當公司營運穩健時,可能會選擇用定期發放股息做為回饋股東的方式。股息通常以金錢的形式發放,投資者可以選擇將這些現金收益再投資到其他股票或領取現金。
然而獲得股息並不一定等於賺錢,因為公司的股息政策不保證每年都會穩定發放股息,且股息發放後,可能伴隨著股價下跌,導致投資者的總體收益減少。因此,股息收益的穩定性和持續性需與公司的財務狀況和成長前景一起考量,不能只透過股息來評估投資的成功與否。
(五)股票入門需要另外開戶?
想要投資台股,第一步就是要開立「證券帳戶」。
對於新手來說,可能沒有證券帳戶的概念,簡單來說,證券帳戶就是專門用來記錄你所持有的股票,也是進行股票買賣的核心工具。當你有了證券帳戶,就可以委託這家證券公司幫助你進行股票的買入和賣出操作。
不同市場的開戶方式則稍有不同,例如:美股開戶大致就會分為「海外美股券商」、「國內券商複委託」、「美股 CFD」三種方式,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較有利的開戶方式。
更多 CFD 交易教學看這邊 👉一倍美股 CFD 和美股複委託有什麼差異?讓群益經理來解析!
(六)股票大盤指數是什麼?重要嗎?
大盤指數是判斷股市好壞的一個重要指標,它能反映整體市場的表現。
大盤指數是根據所有上市股票的市值加權平均計算而來,能夠顯示出市場的整體健康狀況。如果大盤指數上升,代表大多數股票的價格正在上漲;反之,指數下跌則表示市場上的股票普遍下跌。
對投資者而言,大盤指數的重要性在於它可以做為評估市場趨勢的依據,輔助投資者判斷是否進行買賣操作。例如,當大盤指數位於高點時,有些投資者可能會選擇賣出,而當指數低迷時,則可能是低價買進的好時機。
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從 Google 財經報告中看到 2019 到 2024 年的台股大盤指數,期間經歷了從 10,000 點到 20,000 點以上的波動,這些都可能反映出經濟、政治事件和全球市場趨勢的影響。
至於投資美股則會參考美股三大指數:道瓊工業平均指數、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標準普爾 500 指數,來進行投資評估。
(七)外資是什麼意思?快速了解三大法人差異
在台股市場中,外資、投信和自營商三者統稱為「三大法人」,他們在市場中的買賣動向經常受到投資者的密切關注。
🧑💼 外資
外機簡單來說就是來自海外的投資機構,例如國際知名的基金公司、投資銀行等。由於外資通常持有龐大的資金規模,他們的買賣操作也會對股市走勢有顯著影響。
🧑💼 投信
國內經營基金業務的投資信託公司我們簡稱「投信」,由投信單位代表眾多小額投資者進行股票買賣。投信的操作往往較為穩健,對長期投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自營商
自營商是證券商內部進行股票交易的部門,自營商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公司自身的利益進行短期投資操作,因此買賣頻率較高,容易影響個股的短期走勢。
根據台灣證券交易所今年 9 月份三大法人買賣金額統計表,目前在台股市場的交易中,外資約佔 80%,投信約佔 7%,自營商約佔 11% 左右。
由此可知,外資的影響力較大,而投信和自營商更多是參與中小型股的操作。藉由了解三大法人的動向,對於預測股市走勢以及投資評估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資料:三大法人買賣金額統計表- TWSE 臺灣證券交易所
(八)股票上市、上櫃、興櫃差在哪?
新手投資者進入股市時,可能會接觸到「上市股票」、「上櫃股票」以及「興櫃股票」這三個名詞,主要以這 3 種類別說明股票在交易市場中的狀態,了解上述股票類別的掛牌標準、投資風險等差異,可以協助大家做出更好的投資決策。
📌 興櫃股票
興櫃股票指的是尚未達到上櫃或上市標準的公司股票。這些公司通常規模較小,且正處於成長階段。
興櫃股票的掛牌要求相對寬鬆,但在流通性和透明度方面較低,且沒有漲跌幅的限制,這也代表投資興櫃股票的風險較高。而根據規定,公司必須先在興櫃市場掛牌至少 6 個月,並達到一定的財務和營運標準後,才有資格進一步申請上櫃或上市。
📌 上櫃股票
上櫃公司的規模通常為中小型,或是來自新興產業。
上櫃股票的掛牌要求比興櫃股票嚴格。相較於興櫃股票,對於投資者來說,上櫃股票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市場穩定性和流通性,投資風險沒有興櫃股票來得高。
📌 上市股票
當上櫃公司達到更嚴格的營運標準後,就有資格晉升為上市公司,這類型的公司通常是經營穩健、規模較大的知名企業,像是鴻海、台積電等。上市公司的財務透明度較高,市場流通性也較好,因此風險相對較低,在投資市場中通常被視為風險較低的選擇。
- 從投資風險大小來看:興櫃股票>上櫃股票>上市股票
參考資料:證券櫃檯買賣中心
(九)股票買賣成本有哪些?如何計算整體投資獲利?
💰 股票手續費
股票手續費是投資者在進行股票買賣時,支付給證券商的服務費用。
根據台灣的規定,證券手續費的標準費率為 0.1425%,但證券商有時會依據客戶的交易量或特殊活動,提供手續費折扣。一般手續費費用可以根據以下公式計算:
股票手續費 = 交易金額 × 0.1425%
假設你購買價值 100,000 元的股票,手續費的計算方式如下:
手續費 = 100,000 × 0.1425% = 142.5 元
手續費通常只會在買賣股票的時候產生,在買進和賣出時都各需支付 1 次。
💰 證券交易稅
證券交易稅是政府對股票交易所徵收的一種稅賦。
台灣的證券交易稅在賣出股票時才會產生,一般稅率為 0.3%。也就是說當你賣出股票時,會從成交金額中扣除這部分的稅金。證券交易稅的計算方式如下:
證券交易稅 = 賣出股票金額 × 0.3%
假設你以 100,000 元的價格賣出股票,證券交易稅為:
證券交易稅 = 100,000 × 0.3% = 300 元
💰 股利所得稅
股利所得稅指的是當投資者收到股利時,需要繳納的稅金。
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股利會併入綜合所得稅申報,並依據你的所得級距適用不同稅率。繳納方式有兩種,你可以選擇使用「合併課稅」或「分離課稅」的方式繳納。
以上是屬於台股的交易稅規定,而在美股交易中可能還需負擔電匯費用或跨境交易費用,實際因各交易平台及銀行規範而異。
(十)股票獲利計算公式
投資股票的目的就是獲利,因此我們需要學會如何計算股票獲利,其中要考慮的不僅僅是股價的波動,還有交易過程中產生的手續費和稅費。接下來我們將透過實例來了解股票的成本和獲利計算。
📍 股票成本計算
股票成本包括買進股票的成本及手續費,公式如下:
總成本 = 買進成本(交割款) + 進出手續費 + 交易稅
買進成本 = 買進股票單價 × 股數
進出手續費 =(買進股票單價 + 賣出股票單價)× 股數 × 0.1425%
交易稅 = 賣出股票單價 × 股數 × 0.003
範例:假設你以每股 50 元的價格購買了 1,000 股某公司的股票,又以每股 55 元的價格全數賣出,我們可以計算出這次投資的總成本:
股票單價:50 元
股數:1,000 股
買進成本 = 50 元 x 1,000 股 = 50,000 元
進出手續費 =(50 + 55 元)x 1,000 股 x 0.1425% = 149.625 元
交易稅 = 55 元 x 1,000 股 x 0.003 = 165 元
總成本 = 50,000 元 + 149.625 元 + 165 元 = 50,314.625 元
📍 股票獲利計算
呈上範例情境,當投資者決定賣出股票時,獲利的計算方式如下:
股票獲利 = 賣出股票單價 x 股數 − 總成本
賣出股票單價:55 元
股數:1,000 股
總成本 = 50,314.625 元
股票獲利 = 55 元 x 1,000股 − 50,314.625 元 = 4,685.375 元
由此可見,股票獲利不只是計算買進和賣出之間的價差,還須將手續費及交易稅包含進去。因此,投資者在進行交易時,不僅要關注股價變動,還得考慮交易產生的手續費和稅費。
👉 延伸閱讀: